新闻动态
热销产品
究之愈深成之愈神
- 分类:资讯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0-05-25 09:00
- 访问量:0
【概要描述】究之愈深成之愈神 ——记著名书画家吴俊伯中国传统书画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传承与创新都离不开扎实的研究与习成,水过地皮湿,只知其表不知其理,没有办法在传统书画艺术这个领域有所建树。观察书画家吴俊伯先生的书画作品,有一种感觉,这是一位对传统书画文化的源与流都作研究的艺术家,具有篡集精专的意识和行动,再加上勤于习成的磨砺,究之愈深成之愈神,让他在书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两个层面都取
究之愈深成之愈神
【概要描述】究之愈深成之愈神 ——记著名书画家吴俊伯中国传统书画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传承与创新都离不开扎实的研究与习成,水过地皮湿,只知其表不知其理,没有办法在传统书画艺术这个领域有所建树。观察书画家吴俊伯先生的书画作品,有一种感觉,这是一位对传统书画文化的源与流都作研究的艺术家,具有篡集精专的意识和行动,再加上勤于习成的磨砺,究之愈深成之愈神,让他在书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两个层面都取
- 分类:资讯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0-05-25 09:00
- 访问量:0
究之愈深成之愈神
——记著名书画家吴俊伯
中国传统书画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传承与创新都 离不开扎实的研究与习成,水过地皮湿,只知其表不知其理, 没有办法在传统书画艺术这个领域有所建树。观察书画家吴 俊伯先生的书画作品,有一种感觉,这是一位对传统书画文 化的源与流都作研究的艺术家,具有篡集精专的意识和行动, 再加上勤于习成的磨砺,究之愈深成之愈神,让他在书画艺 术的传承与创新两个层面都取得了相当显眼的成绩。
吴俊伯先生的绘画作品,兼有工笔与写意水准。先说工笔, 追求一种细致而细腻的笔墨功夫。提及工笔,大家应该有一 种共识,这是中国画里的国粹。学习工笔,创作精美的工笔 作品不但是技法的传承需画,也是弘扬咱们国粹艺术的一种 担当。但是,工笔的学练入门可能会容易一些,真要成为一 位高水平的大家不太容易。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一种现象: 大街小巷,四面八方,老少妇孺,似乎学习工笔画工笔的人 还是挺多的,但是让工笔画像吴俊伯先生这样,闻于画坛的 人却是非常稀少的。
由此,让人想起了这样一句话:笔削久矣,罕有奇者。这句 话就验证了修炼工笔达到登峰造极相当困难。那得有毅力、 有才华才可以像吴俊伯先生这样,取得画贵传神的成绩。他 的工笔画用笔相当细致,短线长线,组织有秩序。这与长期 的磨砺有关系,与他可以在创作中从头到尾保持一种创作激 情也有关系。
大家都知道的,作工笔不是写草书,眨眼而出,眨眼之间激 情澎湃那是怀素写草书的功夫,创作的激情可以瞬间得到激 发并释放。但是作工笔不行,需要一笔一笔精致地来,画一 幅作品一年两年也有可能,在这么的长时间跨度里,吴俊伯 能画得前后气韵贯通,没有情绪情感间阻的现象,创作的激 情一直都在,这很了不起。这也是他的工笔作品多有精气神, 神充气足的原因。
创作的激情始终在画里,这是什么原因?究其原因,还是他 画法精湛的助力。只要画法精湛了,笔笔相生,笔笔相映, 画是可以停下来,但是心一直在,可以成为创作前后无阻的 定力。有法度的人,画画也是用心在画的。从他的画里可以 看到这种迹象和内涵。所以,画画不但要修炼技法的娴熟, 也要修炼心法的成熟。心法和技法都要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的修养高度。毫无疑问,吴俊伯有这种高度,所以为他作画 说一句并不拔高的话:是有神通的。当然,这种赞誉并不仅 是出于一家之言,而是普遍之论,看过他的画的人,啧啧称 赞总是少不了的。
再看吴俊伯先生的写意作品,带有明显的文人画气质。讲究 墨色天然,画意寓道,所以写意的意象就会盈生出平淡天真 儒雅天成的感受。写意作品贵在传神,但是不能丢了形态的 准确性,这也是他坚持的写意法度,形神兼备!有的画家, 一搞写意,总是强调写意,对形态的塑造就有忽视的现象, 结果画出来的作品相当粗糙,让人看得满目烟火气,说他画 得不像不好,还有理由:这是写意,你没有看懂。事实上, 写意不能排斥写形,形且不存,意从何来?形和意在吴俊伯 的画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简笔而立意,夺物象之精神, 掠物象之体貌,这才是正路子,是真写意。
书画同源,还需要一一细致修行。画家不作书法,书法家不 作画,这种背离的现象,不是吴俊伯艺术修养的选项。他在 努力修炼丹青的时候,对书法也进行了到位的碑帖磨砺。楷 书有功夫,隶书写得高古,行书草书都写晋人尚韵的风度翩 翩,对晋代法帖是下了很大功夫的,侧入中行讲究笔法精妙, 临危据槁写得是形势要妙。借用书谱上的一句话来说,正是 写得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梢,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茫。当然, 为了进一步表达对这种晋韵行草的赞誉,还可以用这一句话 作为评价,亦算是本文的结尾:生而知之愤发,学而悟之忘 餐,妙中增妙,新中更新!
孔子美术馆馆长:江继良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2023-09-18

2021-03-09


吴姓,最早起源于炎帝姜姓距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吴姓的第二个起源源自祝融氏吴回氏族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吴姓的第三个起源是出自姚姓距今已有3500多年历史,吴姓的第四个起源是出自黄帝姬姓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吴王太伯,被后世吴姓人称为开氏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