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
/
至德家风 薪火相传——记湖北红安吴氏家族的光辉历史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热销产品

至德家风 薪火相传——记湖北红安吴氏家族的光辉历史

  • 分类:资讯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9-05-28 01:45
  • 访问量:26

【概要描述】至德家风薪火相传  ——记湖北红安吴氏家族的光辉历史  厦门市吴文化研究会吴先辉     今年3月8日,本人应邀参加第二届华夏吴氏巾帼文化(红安)论坛,其间有幸参观了红安县城的吴氏宗祠。  当我们到达目的地,展现在面前的宏伟祠堂却书写着“胡氏祠堂”,门前大柱子上的祠联是:  郡望自江西世德长泽天佑永照吴天久,扬绩在湖北瓜瓞绵衍御赐流光古月长。  这副祠堂联蕴涵着多个概念,与吴氏通用祠联颇有差异,让

至德家风 薪火相传——记湖北红安吴氏家族的光辉历史

【概要描述】至德家风薪火相传  ——记湖北红安吴氏家族的光辉历史  厦门市吴文化研究会吴先辉     今年3月8日,本人应邀参加第二届华夏吴氏巾帼文化(红安)论坛,其间有幸参观了红安县城的吴氏宗祠。  当我们到达目的地,展现在面前的宏伟祠堂却书写着“胡氏祠堂”,门前大柱子上的祠联是:  郡望自江西世德长泽天佑永照吴天久,扬绩在湖北瓜瓞绵衍御赐流光古月长。  这副祠堂联蕴涵着多个概念,与吴氏通用祠联颇有差异,让

  • 分类:资讯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9-05-28 01:45
  • 访问量:26
详情

  至德家风 薪火相传

  ——记湖北红安吴氏家族的光辉历史

  厦门市吴文化研究会 吴先辉

  

 

  今年3月8日,本人应邀参加第二届华夏吴氏巾帼文化(红安)论坛,其间有幸参观了红安县城的吴氏宗祠。

  当我们到达目的地,展现在面前的宏伟祠堂却书写着“胡氏祠堂”,门前大柱子上的祠联是:

  郡望自江西世德长泽天佑永照吴天久,扬绩在湖北瓜瓞绵衍御赐流光古月长。

  这副祠堂联蕴涵着多个概念,与吴氏通用祠联颇有差异,让初来乍到者不免陷入云里雾里。就此我采访了红安县吴氏宗亲会会长吴胡振宇,他为我们解开了这一谜题。

  

 

  说来话长,他不厌其烦地向我们讲述了如下近五百年前发生在红安的历史大剧:

  湖北省黄安县是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建县的。因这里在二十世纪上半叶诞生了223位将军,政府于1952年9月将其更名为红安县。红安县算得上当今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县份之一,“两百多个将军同一个故乡”,“将军文化”成为著名的红色旅游景观。然而,在黄安县的建县史上,吴氏家族所作出的特殊贡献,不但得到当时政府的赞赏,而且受到朝廷与皇上的表彰。这些故事,彰显着十六世纪的黄安吴氏对泰伯至德家风的传承与践行。同时,这亦是吴氏古老的至德家风在华夏薪火相传的一个缩影。

  一、设置黄安县

  明朝嘉靖以前的中国版图上,没有“黄安”这个县。据《黄州府志》及清同治8年《黄安县志》等资料记载,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由麻城、黄冈、黄陂三县各拆分一部分土地和居民设置了黄安县。

  建县的原因是因为红安县这块地方是黄冈、黄陂、麻城三县的交接处,紧靠大别山,交通不便,荒凉偏僻,匪盗猖獗。至今红安县民间的一些族谱中仍可看到有关乡民、族人被“毛贼”“土匪”掳走的记载。被盗匪残害的百姓到黄冈、麻城和黄陂去告状,三个县的官员都表示,这块地方非其管辖。其实关键是离三个县的行政中心都很远,管理难度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由于地方偏僻,百姓遭土匪的祸害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官府不管,老百姓只好自己组织起来自我保护。民众在山上砌城堡、挖山洞,每个城堡或山洞的面积均有七八平方米左右,勉可容纳一家人。在土匪猖獗时,权作躲避之所。这样的生活情景,这样的社会秩序,对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都导致着诸多的困扰。

  这样的状况,首先引起了当地乡绅的重视。麻城县的秦钺和李大夏两位监生,于明朝嘉靖21年(公元1542年)上书朝廷,请求建立一个新县,管辖“三不管”的地方,以改善这里的政治、社会之混乱。此议在当地(即后来的黄安辖区)出生的户部尚书耿定向的全力支持下,于明嘉靖42年(1563年)朝廷正式批准割麻城的太平、仙居两乡20里甲,黄陂的滠源乡8里甲,黄冈的上中和乡12里甲新建一个县。这就是黄安的置县之始。

  

 

  二、吴望鲁在建县中的谦让奉献精神

  朝廷核定了新建县衙的管辖范围,同时任命了县官。到任县官的具体事宜,第一就是修建官员办公和居住的县衙。经过勘测,选定的位置就是当地吴黄两姓的祖坟山。新县衙奠基,首先就要挖掉两姓的祖坟。在国人的文化情结中,挖祖坟是无法容忍的天大之事。何况这次挖的不是三两座,而是两大家族几百年的众多祖坟,且无任何补偿。对此,吴黄两族坚决反对。

  县志记载:“两氏后裔泣阻不许启迁祖茔。而效力者藉君命煌煌,欲倚势用事。”也就是说,督办建县衙的官员准备倚仗皇帝关于建县的圣旨,动用专政工具暴力平坟。眼看一场血腥冲突就要发生。这时,吴氏家族中最有威望的绅士吴望鲁站了出来,对族人晓以建县之大义,奉劝大家遵旨迁坟。同时,他第一个带头把自家祖坟迁走。在他的劝说和带动下,吴姓族人纷纷行动。很快把多数祖坟都迁了,但还有少部分坟没有动,有的属无主之坟没人管,有的坟因后人贫穷或者无劳力迁不了。鉴此,吴望鲁出钱给予资助,使所有本族坟墓得于迁移改葬。人多坟多的吴姓迁了,黄姓只好跟着迁坟。由于吴望鲁的无私奉献与鼎力支持,使县衙得以按计划动工兴建。

  县衙建起后,县官面临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建县城。中国古代的县城与现代意义上的县城有很大不同。最显著的标志,必须有城墙,墙外挖深壕灌水,形成护城河。工程浩大。在修筑县城墙围过程中,发现仅靠挖护城河的土远远不够。到远处挖运荒山土石耗费太大,就近农田取土方便,然农田必毁,农民必定强烈反对,弄不好激起民变。县官再次遇到难题。在这又一关键时刻,吴望鲁了解情况后,主动提出把自家祖传的紧挨城墙的数十亩良田捐献出来,用于取土筑建城墙,从而解决了县城建设的又一难题。

  吴家对建县的贡献远不止上述两事,知县应存初撰写的《赠琏分长房五世东山公家传》中写道:“有吴望鲁东山先生者,天佑公之裔也,居城西北隅。余莅任茅茨未剪,官署尚在荆棘中,常馆其家。”县官去到一个刚批准建立的县上任,没地方吃住办公,把吴家当作临时办公和生活的场所。吴望鲁倾其家资支持建县,不仅有利于国家政治,更是为当地民众和社会做了一件大好事。

  于上可知,吴望鲁家族为支持建县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可歌可泣的贡献。从而,我们亦可从中感悟到泰伯至德家风谦让奉献精神的薪火相传。

  

 

  三、县衙与朝廷对吴家的回馈

  建县的总指挥、知县应存初充分肯定吴家所作出的贡献。县志有载:“应公欲与之京,公以老力辞。应公叹异曰:倡义捐田,有功于国,解囊助葬,有功于家。此而不褒,何以劝善?应公悯公行谊,爰名其塘曰培城。赐姓扶氏,颂传以致不没。嗣是子孙遂以为氏。”

  

 

  这段叙述说明知县应存初为回馈吴家的贡献,做了三项工作。

  一是邀请吴望鲁进京当面向皇帝汇报,为他争取褒扬。在任何时代,这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是求之不得的事,可是吴望鲁婉言谢绝了。吴望鲁的风范亦彰显着泰伯公“让王淡泊”的精神。

  二是命名“培城塘”,以纪念吴家的贡献。吴家献出用于取土的几十亩良田被彻底毁坏,成了一个巨大的深水塘,县令应存初将其命名为“培城塘”以为永久纪念,同时规定,塘里的水和鱼归吴家所有。这件事情很简单,县官一句话就定了。对这个回报,吴望鲁没有拒绝,“培城塘”的名号从明朝叫到今天。

  三是请皇帝给吴家改姓。这件事还是因为应知县向朝廷争取褒扬而引起。既然吴望鲁不愿意到京城面圣,他就谋划向皇帝写奏章,全面阐述吴家在建县过程中的功德。应存初还打算请皇帝为吴家的祖上追封一个荣誉,在奏章写作过程中,调查吴望鲁祖上的情况,得知吴望鲁祖上原籍江西饶州,祖先吴天佑是明洪武举人,与弟天祥宦游楚北,爱其山水清秀,安家于此。得知这一情况,应存初一喜一忧。喜的是吴望鲁祖上就是本朝开国皇帝时代的举人,奏章中写进去更有份量。忧的是这个名字。“吴姓未为不美。但公祖名天佑,凡人而无天佑则难矣。吴固非无也,字异而音则同焉。”应存初怕皇帝听了这个名字见怪,反而弄巧成拙。他想起上古时有古帝“扶风氏”之姓,就将“吴”改成“扶”,“扶天佑”三个字,一听就是百姓扶佐天子,天子保佑百姓,把封建皇帝与百姓的关系说得水乳交融,皇帝一定高兴。应存初在奏章中将吴天佑改成扶天佑,吴望鲁改成扶望鲁。奏章送上去后,朝廷了解其中原委,体恤黄安官民一片苦心,经过商议,将“扶”改“胡”。其含义是:《逸周书,谥法解》中规定:保民耆艾曰胡。弥年寿考曰胡。六十曰耆,七十曰艾。于是御赐“胡姓”。改姓之举,意味着皇帝肯定吴望鲁的行为保护当地百姓安康长寿,体现了朝廷对吴望鲁家族支持建县行为的充分褒赏。

  历史上皇帝赐姓是千载难得的殊誉。然而在那个时代的氛围中,也是不敢不接受的,不接受则有“抗君命”之罪。吴望鲁和族人接受了这一荣誉,全部改为胡姓。同时族人共同议定:虽然遵旨改姓,亦不能忘记祖先,后代活着姓胡,死后墓碑上仍刻吴姓。直到今天红安县城北胡家湾全体胡姓人还是这样做,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根”和“本”,活着姓胡死后回归姓吴。

  由此可知,吴望鲁支持建县最有可能得到好处的机会,是进京见皇帝,有希望被封个官。然而,他却拒绝了。他接受的两项荣誉都是虚的,不存在实际上的利益。

  四、至德精神 薪火相传

  历史已跨越了400多个春秋,望鲁公胄裔已昌盛到1600人左右,他们于2012年将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的老祠堂拆除重建,新建祠堂耗资40万元,蔚为壮观。祠堂的重建,表达着当代望鲁公裔孙不甘落后、与时俱进,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今天的红安祠堂,蕴藏着吴氏数千年来的历史文化,特别是望鲁公以来的重要事件。凡此,都表达着他们慎终追远、牢记祖宗功德、传承至德精神的思想情怀。

  泰伯公以孝友和爱的情怀,让王奔吴;以诚挚守信的态度断发文身,融合荆蛮;以谦让包容的心胸,入乡随俗团结蛮人;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发展农桑,开渎筑城。三千年来,这些文化基因一直在吴氏家族薪火相传。千百年来,吴氏英贤辈出,群星璀璨,无不表达着泰伯至德精神的光辉。400多年前,发生在湖北黄安(今红安)的真实故事,任人感动。今日回望,依然感人肺腑,让人回肠荡气。

  我们相信,今天的望鲁公裔孙在至德家风的哺育下,必将自强不息,再创辉煌。

  让我们永远高擎泰伯至德精神的旗帜,行健不息,为实现列祖列宗的千年期待——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所属分类概要描述: 资讯
全国人大代表贾晓亮:建议建立国家统一网络身份认证平台
全国人大代表贾晓亮:建议建立国家统一网络身份认证平台
中国警察网北京3月5日电 “近年来,层出不穷的网络谣言、网络暴力事件以及网络水军、网络黑灰产犯罪屡禁不止、屡打不绝,其主要原因是网络实名制落实不到位。”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大庆市公安局网络警察分局副局长贾晓亮5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是我们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个严峻挑战,要加强顶层设计,实施网络可信身份战略,改进网络实名认证技术。为此,他将一份《关于建立国家统一网络身份认证平台的建议》带上了今年全国两会。
查看详情
中国警察网北京3月5日电 “近年来,层出不穷的网络谣言、网络暴力事件以及网络水军、网络黑灰产犯罪屡禁不止、屡打不绝,其主要原因是网络实名制落实不到位。”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大庆市公安局网络警察分局副局长贾晓亮5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是我们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个严峻挑战,要加强顶层设计,实施网络可信身份战略,改进网络实名认证技术。为此,他将一份《关于建立国家统一网络身份认证平台的建议》带上了今年全国两会。
新 春 献 辞
新 春 献 辞
红旗飘扬喜笑盈,梅花绽放新春情。
查看详情
红旗飘扬喜笑盈,梅花绽放新春情。
关于“初云公与相甫公及子嗣关系 辨析征文”的启事
关于“初云公与相甫公及子嗣关系 辨析征文”的启事
近期各吴氏宗亲微信群里,对唐末宋初时期有著名影响力的吴氏人物吴初云公和吴相甫公及其子嗣关系出现不同版本而掀起了不小的辩论潮。吴初云公与吴相甫公之间的关系以及简公、端公、常公三子生年和血脉关系如何,依据不同的族谱有着不同的结论,大家争论不休!为了正本清源,特向初云公、相甫公族裔及全球吴氏宗贤征集辨析论文活动。
查看详情
近期各吴氏宗亲微信群里,对唐末宋初时期有著名影响力的吴氏人物吴初云公和吴相甫公及其子嗣关系出现不同版本而掀起了不小的辩论潮。吴初云公与吴相甫公之间的关系以及简公、端公、常公三子生年和血脉关系如何,依据不同的族谱有着不同的结论,大家争论不休!为了正本清源,特向初云公、相甫公族裔及全球吴氏宗贤征集辨析论文活动。
潭下村举办吴氏宗祠、族谱和礼堂“三修”功成庆典
潭下村举办吴氏宗祠、族谱和礼堂“三修”功成庆典
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开创未来!
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开创未来!
委托书模板
委托书模板
尚义济贫 千年家风
尚义济贫  千年家风
吴炤,生于唐天佑元年(904),是唐末宋初永新县南乡烟岗村的一位富商、乡贤,因建望烟阁救济断粮户,而地名也随之被冠名为“烟阁”。
查看详情
吴炤,生于唐天佑元年(904),是唐末宋初永新县南乡烟岗村的一位富商、乡贤,因建望烟阁救济断粮户,而地名也随之被冠名为“烟阁”。
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吴氏各支系宗祠
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吴氏各支系宗祠
吴氏一家六口,不忘保家卫国
吴氏一家六口,不忘保家卫国
江西吴氏文史研究会

       吴姓,最早起源于炎帝姜姓距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吴姓的第二个起源源自祝融氏吴回氏族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吴姓的第三个起源是出自姚姓距今已有3500多年历史,吴姓的第四个起源是出自黄帝姬姓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吴王太伯,被后世吴姓人称为开氏始....【更多+】

填写您的需求,我们第一时间回复您!

留言应用名称:
客户留言
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