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记
热销产品
吴 錡
允锜,名錡,字楝臣,号剑秋,一号锡五,行芬百六六,克煇孙。宜黄县南门人。光绪庚寅恩科进士。娶本邑徐氏。
光绪十四年中举,十六年(1890)考中进士。初任工部主事,二十七年(1901)调任总理衙门章京(司员),次年出任驻俄参赞,期满归国,留外务部工作。吴锜从事外交事务多年,观察敏锐,洞悉外交形势,处事谙练,上司重其才,升他为郎中,外交部事务悉交其办理。他于公余手录各国国情及国际公法条例,集成巨册,同事皆惊服其勤勉精细和竭尽职守。
当云南发生涉外仇杀案时,总督屈从外国人的无理要求,决定将闹事民众无论首从一律处死,吴锜据理力争,结果以判处首犯死刑结案。光绪三十二年(1906)三月,江西民众和教会诉讼酿成巨案,英领事提出无理要挟,当地官员不能决断,上报外务部。吴锜根据外交条约行文英使馆,指出英领事荒谬无理,致使英方撤换了该领事。吴锜因此名重一时,简选为福建交涉使。
中日甲午(1894)战争之后,清政府将台湾及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割让日本。从此,日本大批不法之徒经台湾来到福建厦门一带,与当地无赖串通一气,寻衅恣事,欺压乡民,纠纷一起,便有日本官吏插手,使中方官员无法处理。吴锜到任后,他根据先前在外务部制订和颁行各省的国籍条例驳斥对方,并给予警告,使那些不法分子稍有敛息。日本浪民和官吏也不敢蛮行跋扈,对他始终产生敬畏。
辛亥革命后,以清室遗民闲居而终。与李瑞清、曾熙交最笃,游处最久。其书专仿褚遂良、李邕,而于李邕习之尤勤。晚年所诣,遂高出梁巘、李邕之上。有《霋岳楼笔谈》、《书林藻鉴》。
吴鑂[1]
允鑂 名鑂,字可臣(可丞),号晚樵,行芬百五四,克煇孙,行十。宜黄县南门人。清授三品封典,由盐务署保升知府,仍留奉天补用,奉天补用同知,直隶州知州,曾任吉林、伊犁、通州官运局局长,调查东三省垦务员。民国,张忠武公保免知事,分发浙江常广督销总局局长及绍兴督销总局局长,江西永丰县知事,廪贡生。于清咸丰己未六月十二巳时(1859)生,殁[2]于民国辛巳年(1941),葬北平香山万安公墓。
娶临川湖南乡补用知县陈士璵公女,于清咸丰丁巳(1857)九月廿四戌时生,于民国癸亥(1923)八月初八辰时殁。
吴公耐[3]
原名文洁,生于清光绪乙酉九月廿二日辰时(1885),宜黄县南门人。清末日本、法国留学廪生。回国后曾任清政府欧洲留学监督,日本留学监督,江西省立法政学校校长,教育部佥事秘书主事。
民国时期曾任上海市特别政府教育局社会科科长、常熟县县长、行政院法院书记官长、司法院秘书及第一科长等职。
1949年初去台湾。殁于1953年,葬台北阳明山公墓。
吴文潞[4]
字弼刚,生于1891年,江西宜黄县人。少年留学法国。历任北平中法大学教授兼艺术学院等校教职。
1945年后定居北平,曾协助、保护进步师生。
1949年后中法大学并入北京工业学院,任教授至退休。1977年在北京病逝,享年86岁。
吴子牧[5]
吴子牧(1914〜1970),1914年9月10日(农历甲寅年七月廿一日)生于宜黄县城南门上,曾用名植柱、志如等。
学生时代在北平等地上学,参加过“九·一八”、“一二·九”运动。1936年毕业于北平中法大学化学系。留学法国里昂中法大学。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全欧华侨抗联归国参战服务团回国,经武汉八路军办事处介绍奔赴前线。1938年春到延安,6月在抗日军政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延安抗大政治教员。
1939年秋至1945年,在晋西北地区工作,先后担任晋西北第二专署教育科科长、“牺盟办事处”科长、《黄河日报》社长、岢岚县县长、第三专署秘书主任等职。1945年10月调往东北解放区工作,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辽宁省委秘书处处长、秘书长等职。
1950年秋至1960年,先后担任中国矿业学院、北京矿业学院副院长、院长、党委书记等职。1959年,调任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大学科学工作部部长。1965年秋,调往外交部工作,任外交部西亚北非司副司长。
“文革”中,受到残酷迫害。1970年10月1日在北京病逝,终年56岁。
1979年春,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北京市委先后印发为原北京大学党委、北京市委大学科学工作部和吴子牧、宋硕同志平反的决定。强加给他们的一切诬陷不实之词被全部推倒。
吴植椽[6]
吴植椽(1921〜2001),江西省宜黄县人。
学生时代在北平、南京等地上学。1937年11月随其兄吴子牧(吴植柱)奔赴延安。先后在安吴青训班、延安抗大、中央马列学院学,193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被派往苏皖边区敌后根据地,历任苏皖边区党政军委员会秘书,皖东北地委组织部部长,苏皖边区党委组织部干部科科长,中共泗宿县县委副书记、书记,淮北军分区独立一团政委。所在独立团升为主力部队后,先后任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八十一团政委、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十五团政委,纵队政治部巡视团团长,华东野战军第七兵团二十一军政治部组织部长,参加淮海、渡江等重大战役。
1949年随军解放杭州后,转入地方工作,历任浙江省委秘书处处长,浙江省委办公厅副主任,农委副书记,农村工作部部长,浙江省政府第五办公室主任,浙江省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农学院院长,金华县副县长,金华县委书记,浙江省农业经济研究室主任,省农业办公室副主任,浙江省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党组副书记,浙江省政府副省长兼秘书长,浙江省第六、第七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94年离休。2001年6月在杭州病逝,享年80岁。
吴植楷[7]
吴植楷(1918〜1990),江西省宜黄县人。
1925年至1931年,先后在南京、北京、上海等地上小学。1931年至1937年在北京、上海等地上中学。
1938年为救国先后进入国民党中央军校和国民党炮兵学校学习。在炮校学习期间,由于参加进步活动而被关押。
1940年10月,在第十八路集团军西安办事处参加八路军,先后在太行山抗大总校学习和担任文化教员、文化军事教员。抗战胜利后随部队从延安到东北,先后在牡丹江炮兵学校、东北军区沈阳高级炮校任教育科科长、副大队长、训练处副处长。
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9年后,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第二师任作战科长、副团长、代理团长,军委炮兵司令部管理处任科长、副处长,解放军炮兵工程学院筹备处副主任、仪器系副主任、火箭系主任兼党委书记。在部队期间曾被授予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
1966年集体转业到徐州师范学院,任副院长。1983年11月离职休养。1990年1月20日在徐州病逝,享年72岁。
吴 玖[8]
吴玖(1930〜2011),江西省宜黄县人。
1949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工系,1953年到苏联乌拉尔工学院冶金系学习。1958年毕业,获工程师学位,被分配到钢铁研究总院合金钢研究室不锈钢组工作,历任专题组长、专业组长。1988年被评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4年起,任北京化工学院腐蚀与防护专业兼职教授,培养硕士研究生。1991年获国务院政府津贴。1995年退休后被返聘工作至2006年,是中国特钢企业协会不锈钢分会首批特聘专家之一。2011年2月3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1岁。
吴玖一生致力于我国不锈钢材料的科研工作,在不锈钢、特别是双相不锈钢领域堪称国内带头人,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及省部级、院级的多种科技成果奖项。1979年、1983年两次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1979获全国冶金劳动模范称号,1991年获冶金巾帼立功标兵称号,多次获得部、院级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吴 熙[9]
吴熙(1941.02.18~2015.09.14),江西宜黄县人。1962年毕业于江西省医学院,曾任江西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西省医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西医学杂志副主编等职。小儿心血管内科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长期在江西省儿童医院工作,2004年该院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时为首批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曾任副院长。
2015年9月14日病逝于南昌,享年71岁。
吴式枢
吴式枢(1923-2009),1923年5月出生于北京,吴钫孙(清末进士),江西省黄县人,1944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机械系。1947年赴美留学,1951年获美国伊利诺大学博士学位。响应周恩来总理对海外科学家的号召,毅然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事业。1952年调入吉林大学任教授、系主任。著名理论物理学家。 第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历任大连工学院教授,吉林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核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中国原子核物理学会第四、六届副理事长,吉林省物理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第二届理事长,吉林省第三届科技协会副主席,《世界科学出版社》顾问委员会成员。从事理论物理的教学和原子核理论的研究。核多体理论与格林函数方法的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吴景柏
吴景柏,1939年10月出生,吴錡孙(清末进士),宜黄县棠阴镇人。中共党员,1963年清华大学毕业(土建系工民建专业),高级工程师。
毕业后,响应祖国号召,主动要求支援大西北建设,被分配到甘肃省从事建筑施工,达20年之久。期间,先后担任施工员、技术员、工程师、工程队副队长、工区副主任等职务。
1983年初调回江西,在南昌市三建公司任工程师室负责人。1985年3月调任南昌市建委办公室主任(正县级),1985年、1986年连续获得“南昌市优秀党员”荣誉称号;1987年调任南昌市计委主任;1989年9月被提拔为江西省建设厅副厅长,分管全省城乡规划、市政建设、村镇建设和房地产业工作;1991年2月任建设厅党组副书记,主持全厅工作;1993年2月任建设厅党组书记、厅长。期间,建设厅多次获得“全国建设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省优秀基层党组织”、“创建双文明先进单位”等称号。
1998年2月退居二线,担任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党委。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吴姓,最早起源于炎帝姜姓距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吴姓的第二个起源源自祝融氏吴回氏族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吴姓的第三个起源是出自姚姓距今已有3500多年历史,吴姓的第四个起源是出自黄帝姬姓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吴王太伯,被后世吴姓人称为开氏始....【更多+】